邱海燕
俄罗斯研究. 2015, 192(2): 123-15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苏国家关系与党际关系交错。从孙中山“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换取苏联最终选择扶持国民党,到蒋介石骗取苏联顾问信任,并在崛起后迅速“变脸”,抗日战争时期又力争“与苏共存”,委曲求全至忍无可忍。从苏联亲手点燃的中共星星之火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发展成燎原之势,到建立新中国后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愤懑,决心与苏斗争到底。如果说,孙中山对苏联的信任是:革命胜利的苏联在军阀混战的中国选中了他;蒋介石对苏联的厌恶很大程度源于意识形态的分歧;那么毛泽东的不满,则是因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苏共以“老子党”自居。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对苏联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中国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却不得不与维护自己国家利益和在华利益的苏联交手,这其中的纠结可想而知。但关键在于,他们在国家利益与政党利益中作出了抉择,而结果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中苏关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