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7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23
  

  • 全选
    |
    本期文章
  • 潘兴明
    俄罗斯研究. 2011, 172(6): 3-14.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苏联的建立与演进,似乎都与“帝国”有复杂的关联性。其前身——俄罗斯帝国是典型的陆上帝国。苏联成立后坚持反帝立场,但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其标志就是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帝国结构体系,以苏联统治中枢莫斯科及俄罗斯为核心,向外形成了三层边缘地带,其中第一层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第二层是中东欧华约成员国,第三层是在亚洲和美洲的经互会成员国。苏联解体实际上是“帝国终结”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次迟来的非殖民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这方面的具体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其一,苏联领导人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及判断和采取的对策及政策;其二,边缘地区民族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动员和发动作用;最后,“帝国的负担”成为难以承受的现实负担。
  • 李永晶
    俄罗斯研究. 2011, 172(6): 15-28.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自苏联在1991年末解体以来,学者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肇因进行了多种分析。这些分析中,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析占据了显要的位置。然而,这些分析陷入了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与此相对,各种基于事实的分析,往往停留在一种事后的描述上,未能提供有效的说明。那么,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苏联解体意味着什么?马克斯·韦伯在其“俄国革命论”中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视角。
  • M.坎加斯普罗
    俄罗斯研究. 2011, 172(6): 29-45.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苏联突然解体了。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带入了一场典型的革命性进程之中。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非常谨慎,随后逐步扩大到政治层面,并升级为激进的政治诉求和改革,进而持续升温成为一场革命性的大动荡。旨在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苏联版“热月政变”由此出现。实际上,前苏联的这场改革并不像当下一些政客抑或是戈尔巴乔夫本人所讲述的那样,是一场有计划的、有组织性的,旨在实现民主化、西方式的民主社会类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也并非因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苏联的经济早已是一潭死水。苏联之所以会走向解体,主要在于其一系列旨在解决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改革准备既不充分,信息也不全面。历史上不乏各种经意和不经意的结果,这场改革将苏联整个社会推入了政治经济不断沉沦的漩涡,引起权贵阶层尤其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执政者的不安。这反过来又催生了一股压力,要求迅速纠正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从本质上说,苏联解体是这场自上而下改革的结果,这场改革的开始是由于部分苏联精英利用了苏联上层社会对激进改革以及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的诉求,然而却以整个社会体系的改变而告终。
  • 克里斯蒂安.彼得罗夫
    俄罗斯研究. 2011, 172(6): 46-7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以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概念史为指导,通过概念性的术语来分析苏联解体,可以得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结论。改革、公开性、改良、革命、社会主义多元化以及加速等一系列概念,在苏联解体过程中都曾扮演了工具性的角色。将语义学和语用学置于知识分子和政治背景之下,研究者就能够以概念为视角来解释事件的进展,那种认为改革政策只是某种陈词滥调的一般性观念毫无意义。
  • 庞昌伟
    俄罗斯研究. 2011, 172(6): 71-84.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了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80年代中期,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情势下,苏联政治高层对策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把握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规律,对于制订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和规划危机后的发展战略大有裨益。
  • 任琳
    俄罗斯研究. 2011, 172(6): 85-95.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中俄两国的和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与历史上其他的和解案例相比,近现代历史上两国间交恶的根源迥异。因此,中俄之间的和解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中俄两国之间的和解进程,开始于两国互相积极作出让步,发展于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建立,但是也体现了一定的曲折性。相较于一些欧洲国家间的和解进程,中俄之间的集体身份建构缺乏社会基础,具有一定的难度。
  • 林精华
    俄罗斯研究. 2011, 172(6): 96-117.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联解体已成为历史。对此,俄国人也越来越能摆脱当事者的情绪,冷静、理性地看待这个事件及其后果。其中,别洛韦日协定签署的见证者、又亲历了俄联邦初期诸多政治事件的俄罗斯前代总理盖达尔,退出政坛后专心研究俄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杰作《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显示了俄国人认识苏联解体问题的进步: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把帝国版图扩张到了极致;相应的,就必须强化帝国治理方式,高成本地管理联盟及各加盟共和国,高代价地维护苏联帝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利益。这种帝国治理方式,最终使帝国自身难以为继,哪怕叶利钦等人强行终止苏联是违宪的,也没有产生足够的维护联盟的力量而抵抗之。
  • 于滨?
    俄罗斯研究. 2011, 172(6): 118-137.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对于1990年前后苏联的激进“转型”,美方的对策可以归纳为老布什政府的“三部曲”:苏解体前消极观望、以不变应万变;解体后的短暂震撼与迷茫;以及随后的惊喜和庆贺。然而自诩为“赢得冷战”的布什,由于美国经济不振,民心浮动,在苏联解体后不久也输掉了大选。至此,尽管布、戈二人在外交方面的业绩可圈可点(戈1990年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都被各自的人民所抛弃。其实冷战的结局远非输赢可以定论。冷战是延续数百年的“西方内战”、即西方强权和主要意识形态相互对立和冲突的巅峰和最后阶段;各方均付出沉重代价。此后20年间,美国为追求绝对安全和绝对行动自由,耗损了大量软硬实力。冷战结束的真正意义在于,西方在整合内部以后,得以转向针对非西方世界的“文明冲突”。在学界,苏联解体使西方“苏联学”顿失目标和动力,西方国际关系学主流也集体失语,面临着非主流和新生派的强力挑战。美国《共产主义问题》杂志死而复生,成为美国的“苏联研究”转向“俄罗斯学”的缩影;西方的俄罗斯研究既面临转型的挑战和契机,也不乏巨大的想象和操作空间。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