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俄罗斯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11-28
  

  • 全选
    |
    本期文章
  • 姚 海
    俄罗斯研究. 2018, 213(5): 7-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世纪中后期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演变中,以及对其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用以指称其不同流派或概括其整体性质的名词概念。在实际使用这些名词概念处理革命运动史的具体问题时,应研究理解这些名词概念自身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并厘清其相互关系,尽量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革命运动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
  • B?马良文
    俄罗斯研究. 2018, 213(5): 28-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的欧亚大陆有可能成为以俄中两国为基础的具有超文明性的联合体。它不仅具有地区意义,更有世界意义。与西方地缘体系自我认同的原则相反,这个体系的理论基础是自我区别原则与协同原则,将“玄同”、“混合”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关系”范畴纳入其中。中国社会的协同和网状特性,以及相应的欧亚元文明的双层结构,对改变世界秩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欧美世界体系和欧亚世界体系并不一定彼此冲突,按照协同原则,两种体系可以同时并存,形成彼此之间能够互补的、多种地缘体系共存的世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俄中应加强人文等诸多领域的深入而又全方位的合作。
  • 林莹
    俄罗斯研究. 2018, 213(5): 43-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来,中产阶级与威权体制转型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中产阶级是威权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有学者认为中产阶级是既得利益者,是社会稳定器,将阻碍转型的发生。就俄罗斯而言,一方面,俄罗斯中产阶级内部异质化,公共部门的中产阶级严重依赖威权体制,是阻碍转型的力量;另一方面,俄罗斯私人部门的中产阶级不满现有的经济政治地位,是转型的推动力量。两者的分裂导致俄罗斯中产阶级无法以独立、整体的身份发出政治诉求。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如何处理与中产阶级的关系,特别是私人部门的中产阶级,平息由其充当主力的抗议活动,将成为俄罗斯政府的一大挑战。
  • C?巴尔苏科娃
    俄罗斯研究. 2018, 213(5): 77-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俄罗斯的国家农业政策,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的极端自由主义的政治底色,到当前国家介入和支持农业的重大转变。从农业土地私有化和私人农场的创立,到通过国家优先发展规划(农工综合体)、制定俄罗斯食品安全理论;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到实行进口替代(以回应西方制裁)等主要农业政策,可以看出俄罗斯农业政策中的自由与保守两种色彩。俄罗斯农业政策不能一以贯之,原因是高度受制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有国际政治的因素,也有俄罗斯内部发展模式转换的因素。
  • 张广翔 张文华
    俄罗斯研究. 2018, 213(5): 97-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美国核威慑的刺激下,苏联迅速全面启动核计划,采取赶超型的发展方针,在短期内把当时国内最具有科技潜力的资源和人才集中在核工业发展领域。乌拉尔地区因其地缘、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等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核工业中心。苏联时期乌拉尔地区核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8月到1949年8月是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为第一颗原子弹生产核材料;1949年9月到50年代中期是完善阶段,核武器综合体初具雏形;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成熟阶段,核武器综合体发展完善,成为军事工业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核工业通过赶超型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突破,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在与美国博弈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战略制衡的政治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乌拉尔地区核工业经过转型和重组,走出了困境,焕发了活力。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引发了世人对苏联核工业的负面评价。横向来看,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中,军事和政治目标也高于道德和生态要求。
  • 万青松 万秋波
    俄罗斯研究. 2018, 213(5): 143-1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大国成长经验来看,构建本国特色的外语战略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历来受到世界大国的重视。迄今俄罗斯已经构建起一整套外语战略体系。俄罗斯外语战略的演变历程,包括粗放型发展期、初步形成期、基本成型期和现代化升级期等四个发展时期,其累积的经验对我国从战略层面整体规划中国特色外语战略,提升国家外语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 赵 静
    俄罗斯研究. 2018, 213(5): 173-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独特的历史渊源,格鲁吉亚的语言政策呈现出较大的复杂性。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政府“各民族语言平等”思想的倡导下,格政府通过立法保障民族语言的平等权利,民族语言教学获得发展与繁荣。自20世纪30年代末起,苏联政府的语言政策明显偏重俄语,致使格政府不断加大俄语的推广力度,造成格国内的“去俄罗斯化”趋势的产生与发展。与此同时,在有关语言政策中,格政府也加强了格语的普及工作,引发了非主体民族,特别是南奥塞梯人与阿布哈兹人对被同化的担忧。“去俄罗斯化”倾向与自治地方居民对被同化的担忧,成为格国内族际关系紧张的潜在危险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格政府开始推行国语化改革,主体民族格鲁吉亚人与非主体民族——特别是阿布哈兹人和南奥塞梯人——之间语言利益逐渐出现差别与对立,恶化了格族际关系,至今仍然紧张。语言政策对格国内族际关系的调整与缓和的影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