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9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6-28
  

  • 全选
    |
    本期文章
  • 封 帅
    俄罗斯研究. 2016, 199(3): 3-36.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英国开展俄罗斯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在4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学者对于俄罗斯的研究先后经历了“古典时期”、“帝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伴随着英俄外交关系的起落,展现出不同的倾向与特点。以“情感倾向”和“研究路径”两个关键要素作为基本维度,对于当前英国俄罗斯研究中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二维空间的落点象限排布,可以展示当前英国俄罗斯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五种典型的思想理念,并且勾勒出英国俄罗斯研究的总体思想谱系。英国的俄罗斯研究以其民族特征和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为基础,以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精神推动着学术的稳健发展,并影响着英国对俄外交战略的制定,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都值得中国俄罗斯研究界加以认真学习和借鉴。
  • 阎德学
    俄罗斯研究. 2016, 199(3): 37-6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日本的斯拉夫·欧亚研究缘起于战争需要,经过二战后的曲折发展,最终以建立“全国共同利用设施”——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为标志,形成了日本区域研究的重要力量,并以创建“斯拉夫·欧亚学”为学科基础,以重新诠释的“帝国理论”为理论框架,跃升为国际斯拉夫学界一支举足轻重的研究团队。在学科发展上,日本学者通过重大课题牵引,建设和完善学科体系,注重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注重多学科跨学科地比较研究,注重地区小国的研究,设定的研究课题具体而微观,通过田野调查以及国际化、多语种地全方位研究,注重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所以笔者将上述特征归纳为斯拉夫·欧亚研究的“日本范式”,希望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斯拉夫·欧亚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 韩冬涛, 孔令兰萱
    俄罗斯研究. 2016, 199(3): 64-9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斯蒂芬·赫德兰是当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俄罗斯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使用历史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俄罗斯转型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以路径依赖为分析框架,形成了一套系统、独特的观点。赫德兰认为,新自由主义转型方案将俄罗斯的历史、文化特点排除在外,忽视了社会规范对于市场经济规则的关键性支持作用,导致俄罗斯转型的失败和逆转。他强调,后苏联时代俄罗斯转型的失败并不是个案,而是与俄罗斯历史上的制度矩阵特点和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将俄罗斯转型置于长时段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普京治下的“威权主义”实际上是“莫斯科公国”制度的回归。赫德兰主张,俄罗斯未来的转型必须重视制度的转变,彻底打破历史上权力-财产权关系模糊的制度特点,构建以保护私有财产权为主要特点的制度体系,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 萨雅娜·娜姆萨拉耶娃
    俄罗斯研究. 2016, 199(3): 94-121.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的边境城市,满洲里城市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官方热情迎接国外游客的诸项政策有关。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的成就,另一方面,大量外国人的突然出现也引起了“悦纳异己”这一经典理论所描述的境况,促成了城市公民和非公民两个群体在空间上的分裂。俄罗斯女性是满洲里游客的主要来源,通过观察她们的旅游过程以及他们对这个城市神话式的美化,并借助德里达在《逃城》中的观念,可以认为俄罗斯女性在满洲里找到了时空上的庇护之城,这里她们得到了情感和形态上的提升和认可,她们以自己在中国境内的消费去表达对俄罗斯经济地位的不满。通过中俄边境上的跨境女性对美的消费的民族志分析,可以把性别特殊的实践方式与亚洲北部边境研究的宏大领域联系在一起。
  • 碧法兰
    俄罗斯研究. 2016, 199(3): 122-139.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这两个边境城市,地理位置接近。由于经济合作密切,两个城市正在经历着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反映在城市建筑上,它们正在逐渐地采用相似的城市理念和建筑风格,变得更加趋同。通过仿造俄罗斯的标志,黑河向中国游客提供了一种“微型的俄罗斯旅游体验”。布拉戈维申斯克则似乎较为保守,但这座俄罗斯城市并没有免受来自她的邻居的文化影响,其中国元素在不经意间不断充实。这两座城市通过彼此之间的借鉴、对话和模仿,已经产生了许多交叉点。
  • 孙超
    俄罗斯研究. 2016, 199(3): 140-162.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俄罗斯帝国解体,民族分离主义是其重要诱因。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多与帝国晚期政策失误有关。在民族政策上,帝国早期在专制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管理取得一定效果,但晚期以大俄罗斯主义为核心观念,强制实施直接统治,实施俄罗斯化政策,区分异族人,构建出少数民族的他者。在帝国治理上,自上而下的自治传统破坏了帝国的专制能力;为加强专制统治而频繁取消自治政策又引起更大的民族矛盾。这些因素导致帝国晚期外围民族主义的兴起,并在1905年革命时集中得以释放。随着帝国外部环境的变化,民族分离主义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 刘博玲
    俄罗斯研究. 2016, 199(3): 163-18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17世纪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运动,是俄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教会分裂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改变某些仪式的细枝末节,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从教会内部而言,这次分裂是教会内部低级神职人员和高级神职人员之间积累已久矛盾的爆发,也是尼康受狂热的神权政治理想的驱动,在教会中积极推行拜占庭化的结果。从教会外部来说,沙皇的“第三罗马”帝国梦想及其积极推行的西欧化政策,促成和巩固了教会分裂的事实,使得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无法愈合。
  • 吴舒屏
    俄罗斯研究. 2016, 199(3): 184-200.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长久以来,东正教在政教关系层面具有“依附性”的观点一直为国内学界所认同,甚至已经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演化为解析当代俄罗斯政治生活的重要范式之一。但被学界泛化为解释工具的依附性政教关系,并非东正教之原初政治理念。东正教原初的政治理念缘起于拜占廷帝国,是由东正教的“出世性”价值取向所界定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尊崇世俗权威的表象之下,所彰显的是“教会-国家共同体”观念。与之相对,自彼得一世以来,俄罗斯东正教会更倾向于在行政意义上突显世俗权威的核心地位,进而使其政教关系陷入了某种依附性悖论:即教会对世俗权威的行政依附程度愈深,则对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认同感就愈加弱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