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8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6-28
  

  • 全选
    |
    本期文章
  • G?吉尔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3-14.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苏联政权的崩溃,俄罗斯新的统治者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置那些体现苏联时代的符号?如何采取措施与过去切割?然而关键是需要一种新的叙事。尤其是当政治发生剧变时,新的叙事就更为必要了。在叶利钦时期,由于采取强烈的反共姿态,最大程度地否认苏联时代对俄罗斯的经历有任何积极的贡献,结果,以此为基础的叙事受到俄罗斯社会诸多派别的反对,引发了激烈的政治争论。新的叙事应该在全面研究苏联历史、对苏联时期作出有意义的阐述的基础上形成。这种有意义的、具有连贯性的叙事,能够为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提供合法性的长期基础。
  • 刘文飞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15-44.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俄国文学中的“女性记忆”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文学史话题,一批杰出俄国女性作家自“白银时代”登上文坛,逐渐成长为俄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抒情诗、戏剧和短篇小说等文学体裁,俄国女性写作者的创作优势也体现在回忆录的写作上。在整个20世纪,俄国女性文学回忆录传统大放异彩,结出累累硕果,而《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在这一体裁中无疑也占有一个重要位置。这部回忆录的写作和发表、内容和风格、传播和影响均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地体现出了“女性记忆”在俄国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功能和影响。可以说,它是20世纪俄语文学中所谓“遗孀文学”最典型的体现之一,同时也构成一段生动、珍贵的文学断代野史。
  • 李新梅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45-65.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苏联解体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二十余年来,俄罗斯国内外学者、知识分子乃至平民百姓,对这一历史事件以及苏维埃体制始终存在各种说辞。苏联解体之初,人们的说辞未免极端化、主观化甚至情绪化。如今的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反思苏联解体之前的改革?如何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笔者对当代俄罗斯作家们的访谈不难看出,如今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总体上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历史事实,理智地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戈尔巴乔夫本人。对思想相对自由一些的作家来说,改革是大势所趋,苏联解体是历史的必然,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性的需求,戈尔巴乔夫本人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而对思想相对保守一些的作家来说,尽管他们都曾欢迎戈尔巴乔夫改革,但改革的结果令他们失望,苏联解体这一事实令他们惋惜。不过,受访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位希望回到苏维埃时代或恢复苏维埃体制。
  • 阎国栋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66-9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元史》中有关斡罗思扈卫亲军的记载以及中国国名的俄文指称形态,承载着中俄两个民族相互之间遥远且朦胧的记忆。在17世纪中期俄国中央政府派遣使团来华之前,俄国主要是通过中国的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逐步认识中国的。在这一过程中,喀尔喀蒙古的阿勒坦汗以及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契丹湖、大明、石筑城、火绳枪、汗八里、神像、城墙、博格达汗、银矿、尼堪等主题词或形象套语,集中反映了早期俄国人对于中国政治、社会、军事、物产以及文化的认识。
  • 刘亚丁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94-116.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2月23日普京在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场拥护者集会上的讲话,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分析的案例。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借助文本研究和媒体研究的某些方法,将普京这次演讲看成是文本和初级编码,它得到了俄罗斯主流平面媒体的正面解码,得到了世界平面媒体的立场各异的解码,同时普京成功地推动了俄罗斯和各国平面媒体对他自身作解码,构成了新闻焦点;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祖国保护者”是贯穿演讲始终的整体隐喻,它表达了演讲者的核心思想——爱国主义以及他不妥协的性格,同时,卢日尼基集会对普京“祖国保卫者”形象的激活,是有构思、有设计的普京形象塑造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是总统选举前对普京形象的进一步提升。从演讲的策略看,与“中位数投票人定理”相吻合,普京诉诸国民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多民族的俄罗斯人民热爱他们共同的祖国俄罗斯,通过文学作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力图重塑自己全民领袖的形象,不失为明智的策略。
  • 郭小丽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117-143.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在俄罗斯,认同问题始终是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0世纪到19世纪,俄罗斯人分阶段地在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中寻找着民族归属感。在俄罗斯民族的横向认同中,对他者的接纳和排斥同时进行,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趋势并行不悖;在俄罗斯民族的纵向认同中,主动或被动接纳的他者不断叠加在原有的“我”的文化语义内涵之中,与之对话并使其丰满,并最终构建了“我—他”二元的身份建构。而在另一方面,横向和纵向认同使得俄罗斯身份建构中始终保持着双重他性。
  • Ю?西涅丽娜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144-165.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俄罗斯国民宗教性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东正教追随者自1992年以来的宗教意识及行为,是值得加以认真研究的课题。根据对俄罗斯国民对教会态度的调查数据,以及通过分析和考察东正教教会在当代俄罗斯社会的作用,可以发现,反映东正教追随者最近10年来入教程度的各项指标均变化不大;唯一明显的趋势是,受调查者中从未光顾过教堂、从未参加过圣餐祈祷仪式的比例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参加圣餐礼的比例相对明显增加。但综合来看入教程度的各项指标,俄罗斯国民的宗教意识是比较低的。
  • 朱晓明 孙友晋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166-184.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来源于印度的罗姆人在迁移欧洲的过程中,在受到短暂的礼遇之后,陷入了长期被迫害、被驱逐和被强制同化的境地。随着东欧剧变以及欧盟扩大,作为少数族裔的罗姆人进一步受到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排挤,其人权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日益凸显。由此,欧洲罗姆人问题也被纳入民主话语和社会民生的话语之中受到讨论。尽管保障人权和人道主义关怀是欧盟和各个国际组织解决罗姆人问题的出发点,但欧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以邻为壑的民族主义保护的狭隘观念,都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更多困难。
  • 劳灵珊
    俄罗斯研究. 2013, 181(3): 185-204.
    摘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DF全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可视化   收藏
    弗洛罗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十月革命后流亡海外的俄国侨民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侨居保加利亚时,弗洛罗夫斯基与三位志同道合的俄国学者一起开创了以东正教文化传统为理论基础的欧亚主义思潮。虽然弗洛罗夫斯基和欧亚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未定论,但作为创始人之一,弗洛罗夫斯基确实参与了欧亚主义早期重要文献的创作,而且在对待欧洲文化和俄国革命的态度上,他的观点与早期古典欧亚主义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但随着欧亚主义思潮的政治倾向日益明显和宗教内容逐渐减少,弗洛罗夫斯基与欧亚主义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分歧。最终,弗洛罗夫斯基选择与欧亚主义决裂,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批判欧亚主义思潮偏离东正教作为精神核心的指引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东正教传统对俄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